■本报记者 邸凌月 刘春燕
深圳、北京报道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基金经理流动性加剧,还有谁能和谁“到白头”?
或许很难找到像公募基金这样的行业,由于多年来中国公募行业长期打造“明星基金经理”,投资者购买一只基金产品常常因为“看中”某个基金经理。
事到如今,半路换人,对于基民来说,无异于被“劈腿”。市场共识,基金经理的不稳定或多或少影响基金产品表现。
2019年4月11日,平安基金一连发五则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涉及十只产品、三名基金经理,其中一名基金经理离职,公司表示后者因个人身体原因而无法履职。
近年,平安基金规模猛增,“挖人”成为其快速壮大团队的方法,市场人士称其“舍得砸钱”。不过,对基金行业的发展而言,人才流动虽然能让知识智力源泉充分涌流,但如果“高薪挖角”成风,或许会让基金经理“待价而沽”耽误投研。
一天十只产品
变更基金经理
2019年4月11日,平安基金一连发五则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涉及相关基金经理3人,包括:曹力不再管理平安估值优势混合(006457)、平安安盈保本混合(002537)、平安安心灵活配置混合(002304);增聘刘俊廷管理平安新鑫先锋混合(000739);增聘田元强管理平安鑫安混合(001664)。以上五则公告的变更日期均为2019年4月10日。
具体来看,此次基金经理的变更共涉及十只产品。根据公告内容,曹力离任后,平安估值优势混合将由原共同管理本基金的基金经理刘俊廷继续管理。其中,平安估值优势混合A、平安估值优势混合C均成立于2018年12月5日,截至2019年4月10日,两只产品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8.85%、17.54%,均低于同类平均水平。
同时,曹力离任后,平安安盈保本混合将由原共同管理本基金的基金经理刘俊廷、高勇标继续管理。该产品成立于2016年4月22日,截至2019年4月10日,平安安盈保本混合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为2.13%,低于同类平均水平。
此外,曹力离任后,平安安心灵活配置混合将由原共同管理本基金的基金经理刘俊廷、张恒继续打理。其中,平安安心灵活配置混合A成立于2016年1月15日,截至2019年4月10日,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仅为0.22%,同类排名为1773/1824。平安安心灵活配置混合C则是一只新基金,成立于2019年2月19日。
关于平安新鑫先锋混合,根据公告内容,则是由新任基金经理刘俊廷与邓翔共同管理。截至2019年4月10日,平安新鑫先锋混合A、平安新鑫先锋混合C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分别为24.3%、24.16%,均略高于同类平均水平。
最后,根据公告内容,平安鑫安混合由新任基金经理田元强将与施旭、高勇标、张文平共同管理。平安鑫安混合A、平安鑫安混合C均成立于2015年12月11日,截至2019年4月10日,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分别为4.06%、3.92%,同类排名分别为1523/1824、1531/1824。平安鑫安混合E则成立于2019年2月19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变更后,曹力将不在平安基金担任其他职位,即离开平安基金。
从数据上看,曹力所管理的产品业绩并不理想。关于曹力,《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平安基金2018年12月4日曾发过一则公告,称公司旗下平安安心保本混合、平安安盈保本混合的基金经理曹力因身体原因无法正常履行职务。经公司研究决定,曹力所管理的平安安心保本混合由该基金的另外两名基金经理张恒、刘俊廷管理,曹力所管理的平安安盈保本混合由该基金的另外两名基金经理刘俊廷、高勇标管理。
对此,平安基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15年开始,公司的业务从以专户为主转向以公募为主,人员结构亦需要做相应调整。平安基金从2015年起,在投资、渠道、产品、运营和风控合规方面引进了大量人才,按照确定的业务发展战略进行组织架构调整。
人员流动加速藏隐忧
一天内,十只产品相继变更了基金经理,这在行业内并不多见。
“基金经理的变动,有时候很难解释清楚原因,外部更难猜测。而两个人管理的基金,到底谁来管,也很难判断。对于经常换基金经理的基金产品,真不好评价。”某资深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平安基金成立于2011年1月7日,原名平安大华基金,于2018年10月25日更名平安基金。据Wind资讯显示,成立第一年末,平安基金规模为27.15亿元,旗下仅有两只产品,2015年末基金数量增加至11只,相应地,规模扩大至384.61亿元;之后发展迅猛,截至2018年末,平安基金规模为2868.68亿元,在基金公司中排第14名,产品数量为66只。
不过,随着公司发行产品数量的攀升,基金经理这类稀缺性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平安基金开始了“挖人”工程。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平安基金2017年以来分别从华安基金、英大基金、嘉实基金、大成基金、恒大人寿、第一创业等金融机构挖来多名专业人才聘任为基金经理。
都说一年十倍基容易,但十年十倍基难寻。业内人士担忧的是,高薪挖人是否会导致行业的人才争夺进入恶性竞争怪圈?基金经理待价而沽,有谁真正愿意在一家公司十多年认真做产品做投研?
跳槽或许能寻找新的机会和更高薪酬与职位,这无可厚非。但在一家公司里专注投研多年,且取得好成绩的基金经理也不少。例如,王俊研究生毕业加入博时基金,从研究员做起,一直任职于博时基金,专注投研,现在是研究部老总。据悉,他管理的博时主题行业是市场上少有的10倍基金,亦是市场上唯一一只连续九年跑赢沪深300指数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同时该基金累计12年跑赢沪深300指数,亦居同类型基金之首。王俊任职期间博时主题行业连续4年跑赢沪深300指数(2015年-2018年)。
不过,对于高薪挖角一事,有公募基金内部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基金公司还是构建完善的投研体系比较好,不要突出明星基金经理个人,不然离职就会产生风险。就是要打造一个标准化和专业性的投资平台。”
实际上,多家公募基金公司都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过,公司倾向于从校招开始,从研究员开始培养自己的基金经理。
“今年肯定会有很多的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变动。”2019年初,多位公募基金业内人士都跟《华夏时报》记者说过类似的话。实际上,截至一季度末,今年公募行业人员的流动比2018年同期更加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