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郑皓元
主编 |陈俊宏
近日,黄酒龙头会稽山(601579.SH)交出营利双增的业绩答卷。财报显示,2024年其实现营收16.31亿元、净利润1.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和17.74%,连续两年业绩增速超过15%,高端战略成效显现。然而,光鲜数据背后,会稽山正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吞噬利润空间、区域市场依赖症未解、应收账款周转效率下降等问题。
此外,其在今年4月实行了自2016年以来首次系统性提价,加上古越龙山也宣布提价策略,黄酒股随后迎来连续两日上扬。4月1日会稽山高开高走,盘中一度涨超8%,古越龙山(600059.SH)、金枫酒业(600616.SH)跟涨,带来了“黄酒价值回归”的信号。这家百年老字号的高端化突围,究竟是破局利器,还是饮鸩止渴?
“烧钱”谋增长 高端化费用高企
会稽山此次的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中高端产品的结构优化。
整体来看,其毛利率从5.14个百分点提升至52.08%,主要得益于中高端产品占比提高。
财报显示,2024年,其中高端黄酒营收10.65亿元,同比增长31.29%,占总营收比重从58%提升至65.3%。其销量增长7.43%至5.33万吨,吨价同比增长了22%至2万元/千升,产品结构优化趋势明显。
另外,其核心高端系列“1743”“兰亭”及百元级新品“干纯18”成为增长主力,推动毛利率同比增长5.14%至52.08%。普通黄酒营收则同比下降7.94%至5.18亿元,占比降至31.8%,低端市场呈现萎缩趋势。
为支撑高端化战略,公司销售费用攀升。财报显示,2023-2024年,其销售费用已连续两年增长,今年则同比大增60.25%至3.03亿元,其中,广告宣传促销费为1.62亿元,较2023年翻番。且北方市场试点和全国经销商网络拓展也推高了渠道成本。费用率则攀升至20.33%。其兰亭系列所属的中高端产品营收增速为31.29%,而销售费用整体增速为60.25%,存在费用增速显著高于核心产品收入增长的问题。
对于销售费用接下来规划,总经理杨刚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基于黄酒行业国潮复兴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将持续保持一定强度的品牌营销的投入,加大渠道的创新与推广力度,提高会稽山绍兴酒市场渗透力。”
值得注意的是,为削弱营业成本上涨摊薄利润的影响,会稽山选择提价,并于3月31日披露提价公告,称将对纯正、三年陈等核心产品提价1%-9%,这是其八年来首次系统性调价。
古越龙山也发布公告,称其将对部分重点产品的销售价格进行调整,提价幅度从2%至12%价格不等。次日,会稽山股价涨停,古越龙山与金凤酒跟涨,被视为“黄酒价值回归”信号。
现金流承压 渠道旧疾难解
目前,黄酒行业正面临市场价值认知、区域局限及成本压力的“三重枷锁” 。
渠道方面,财报显示,其2024年直销业务(含专卖店、直营店、团购)收入为3.02亿元,同比增长43.90%,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8.5%。线上销售(包括网店、微店、抖音旗舰店、微信和支付宝小程序)2024年收入达到1.72亿元,同比增长89.74%。经销商数量净增477家,核心市场仍为江浙沪区域,省外市场增速虽加快,但全国化进程仍受制于“市场价值认知”。
从市场规模看,黄酒行业当前面临“规模不经济”与“区域天花板”的双重挑战。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全国黄酒销售收入约210亿元(含规模以上及中小企业),不足白酒市场(7500亿元)的3%,约为啤酒市场(2500亿元)的8.4%。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黄酒行业消费圈层高度固化,江浙沪三地贡献全国销量的79%,形成“文化符号强、消费场景窄”的困局。行业核心发展瓶颈在于全国化进程缓慢、高端化动能不足及年轻客群断层。
成本方面,会稽山依旧遭受考验。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因极端气候导致糯米主产区减产,价格同比上涨12%,叠加小麦等辅材成本攀升,黄酒企业原料成本占比突破45%。
现金流方面,会稽山2024年现金流表现受销售费用高增及应收账款积压拖累,短期回款能力承压。财报显示,其2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1.07亿元,同比下降9.81%,主要因销售费用同比激增79.96%,及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延长。全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14.09%至3.29亿元,销售费用激增与职工薪酬支出增加是主要影响因素。
当前黄酒消费仍深度绑定传统餐饮场景,如家庭聚会与餐饮渠道构成核心消费场景,而抖音顶流白冰(带货销售额为1280万元)的跨界营销虽带来短期流量爆发(如会稽山气泡黄酒单日销售额破千万),但尚未突破品类固有认知,公开数据显示,黄酒线上销售中佐餐场景占比仍超60%,年轻客群消费仍以低度化、即饮化为主,尚未形成独立饮用场景。
国际化进程同样面临结构性挑战:2024年,其海外市场收入0.49亿元亿元,同比增长15.27%,但仅占整体营收的2.8%,且主要集中于海外华人社区,文化输出尚未转化为消费黏性。对比日本清酒在欧美市场的渗透率(约3.2%)。有分析指出,黄酒国际化需跨越“文化符号”到“味觉认同”的鸿沟,包括口感改良(如低度化、微气泡化)、饮用场景适配(如佐餐、调酒)及本土化营销体系构建。